|
畅达凝重,博大圆融——读王志平书法■人物简介 王志平,河北平山人。河北省书协理事,石家庄市书协副主席。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。 习书始自少年,多年临池不辍,自汉隶入手,诸体皆学。尤擅行草书,其特点是稳中求厚,虚实照映,于飘逸处见遒劲,于厚重处见清秀。书法作品入选《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鉴赏》,并曾被该编委会授予“当代书法艺术家”荣誉称号。多幅作品被收录进《东方之子》书法卷及《东方艺术》等专业刊物,草书《白居易诗》被石家庄市委宣传部授予第三届石家庄市精神文明建设“十个一精品工程”入选作品奖。 中国的书法史,是一部思想发展史。从古人造字,到历代文字体势的变化,概莫能外,都是为人类思想情感的交流服务的。故此,我历来对书法的看法,思想第一,性情第二,文字第三。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,可以让人品味到思想之美、性情之美、文字之美。而其首要是思想之美,让人领略思想而如临人生境地,宇宙之博大浩渺,意念坚守的沉静与世事沧桑变化的动势,将人的思想引领入哲学思考的范畴,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即是如此。其次是性情之美,性情是因为有价值的理念而得以充分体现的,因为思想上的理解,性情上才易于表现和接受;性情如水,需要思想的引领,方能彰显其精神气质的品格。第三才是文字本身之美,文字本身是没有多少意义的,但是它一旦传达了人的思想,流露了丰富性的情感世界,便具有了生命性,有了精神气质神采,具有了文字的品格和智慧的灵动,因为它承载了人的思想境界和价值理念,而变得气韵生动。 王志平擅写行草,真草隶篆兼涉,多有颖悟。笔者读王志平的书法,最能打动人的正是其精神气质的可读性,其书法中蕴含着思想情感的畅达,气质神采的飞动,气宇的宏大与意念上的持重,让人读之如面对其所思所想,艺术的思辨与生命追求。特别是读他前些年的行草条幅“对酒当歌”,其中的凝重含蓄与直抒胸臆,构成哲学思辨上的探索意味。书法是靠线条进行表现的,而线条承载的则是人的思想情感,线条的丰富变化即是人的思绪变化,也正是思想上的畅达给予了书法以文化品格。王志平取曹操的汉乐府诗《短歌行》中的“对酒当歌”句,歌以咏志,抒发个人思想情怀,而其旁注小字,则取曹操《观沧海》诗文,构成思想审美上的趣味性。曹操的这两首诗,本身就蕴含着人生哲学思辨的意味,王志平取两首诗的意趣相通处,来通达自己的心境,遣性抒怀,甚为相得益彰。“对酒”二字,执着、耿直、凝重、率意,于拙朴中透个性方直,意态舒展中有所持重含蓄,气势奔放似挟千钧之力,凝重深沉若山岛竦峙,流露出人生追求与韶光易逝的生命思考。当写“对酒”这两个字来抒发情感时,其意象是沉郁的。“对”字繁体书写,聚敛凝蓄,硬朗峭拔,若曹操诗句中的“山岛竦峙”,豁达中含有所思,特别是左侧中间部分,线条郁结,若眉心紧怵,显然有所思考;而写到右侧“寸”时,则线条显得有所舒展,似乎书写者对人生有所看开,心境上有所变化,其中的飞白,预示思绪的开朗,而“寸”中的一个顿点,则变灵动为厚重,仿佛一顿之后,心境可以变得明了释然了。“酒”字,与“对”形断意联,但仍然有所沉郁,仿佛是豪情与思想的郁结与求解,其中浓墨与飞白,实与虚,抑与扬,端庄与倚侧,沉静与放旷,曲崛与酣畅,构成思想情感上的有所侧重与性情抒怀中的豪放激荡;“酒”字若泛舟江河,中流击水,有曹操诗句中“洪波涌起”之意趣。“对酒”二字,共同构成“山岛竦峙”与“洪波涌起”之美学情境。当写到“当歌”二字,分明书写者思想情感已经明了释然,这种明了,如曹操《观沧海》诗句中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”至此,“对酒当歌”的人生思考使得生命境界得以升华。“当”字一改“对酒”的沉郁倚侧为意态的端正庄严,生命的价值与尊严,使命的迫切与担当,线条飞白的气度恢弘与襟怀舒展,在这里,状写出“当”字精神振作稳若泰山俊逸超然的人格魅力。而“歌”字,则化方直为圆融,抱中守一,丰凝涵浑,显得格外博大幽深,圆转如意;因为这种圆融博大,是在生命思辨的基础上实现的境界升华,故显得尤其难能可贵。 “对酒当歌”综合来看,如同唐诗中的“起承转合”,很有思辨的律动之感,“对”字起势,“酒”字承接,“当”字转韵,“歌”字境合。同时,“对酒当歌”这几个字,取魏碑的凝重方拓与行草的圆转灵动,从性情方直到思想圆融的转接与对比,包涵着浓郁的哲学思考意味和浪漫的文人情怀。 (黄玉海/文) |